摘要:南黄海南部1∶20万航空重力调查获得了高质量数据,填补了海陆过渡区重力资料的空白,在区域场分析及局部异常解释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计算、断裂圈定、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及油气远景预测,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有关成果及时支撑了南黄海基础地质研究和油气资源调查工作。
1.项目概况
“南黄海南部航空重力调查”子项目隶属于国家专项,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子项目周期为2013—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在南黄海南部海域开展1∶20万航空重力调查,通过数据处理、图件编制和综合解释,解决下扬子海陆构造衔接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南黄海油气资源调查提供支撑。
2.成果简介
(1)获取了高质量的原始数据,填补了海陆过渡区重力资料空白,为海域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南黄海南部航空重力调查使用了俄罗斯GT-1A型GPS+INS航空重力测量系统,测量比例尺1∶20万,获取了5.3万km的航空重力数据,全区调平后测量总精度为0.75×10-5m/s2。调查资料覆盖了南黄海南部海域及江苏—上海南部陆地地区,填补了海陆过渡区重力资料的空白。
(2)开展了断裂和构造单元划分,探讨了重要断裂的构造意义、重点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根据布格重力场所反映的地球物理特征,结合航磁资料,圈定断裂67条,划分Ⅰ级构造单元4个、Ⅱ级构造单元12个、Ⅲ级构造单元29个(图1)。对各构造单元的构造特点、沉积层分布等进行了推断,对部分构造单元的地质特点取得了一定的新认识。
图1 研究区区域构造单元划分示意图
(3)提出奉贤-横沙岛断裂是江绍断裂在海域内的延伸。奉贤-横沙岛断裂是本次依据重力资料新圈定的断裂,其南北两侧布格重力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断裂南侧高值重力异常发育的特征表明的高密度地质体的存在,推断为由元古宇中高级变质岩构成的基底;断裂北侧,布格重力异常值明显降低,反映出深部基底密度较南部低或埋藏相对较深。此外,沿断裂发育的一系列低值重力异常可能是断裂构造作用下形成的基底破碎带的反映。通过与陆地资料对比,认为江绍断裂延伸入海后,断裂两侧基底构成、地层分布上仍然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重磁场特征。
(4)提出南黄海西缘发育NW向断裂构造。航空重力资料显示在南黄海西缘存在一条由NNW向断裂带,该断裂带切割深度大,延伸较远。在该断裂带的控制下,断裂两侧不仅在基底构成上形成显著的差异,同时在中生界—古生界分布、中新生代的发育等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在断裂带西侧下扬子陆地地区中生界—古生界中逆冲推覆构造和对冲构造十分发育,而断裂带东侧海相地层保存则相对完整。断裂两侧中、新生代盆地分布,盆地构造格局、形态也明显不同,与陆区的苏北这一认识对于南黄海的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5)反演了南黄海中、古生界厚度,提出南黄海相对下扬子陆区中生界、古生界厚度更大、构造更稳定、保存更完整、油气勘探更有利。根据航空重磁资料对南黄海中南部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厚度进行了反演计算,提出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在南黄海中部隆起区的黄中隆起、苏北—南黄海坳陷区的南部坳陷及苏南—勿南沙隆起区北部。南黄海海相地层分布面积大、范围广,沉积厚度变化在3.0~8.0km(图2)。与下扬子的陆地地区相比,南黄海中生界、古生界海相地层厚度更大,构造更简单,保存更加完整,对于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来说,也更为有利。
图2 研究区中生界、古生界海相地层厚度图示意图
(6)提出南黄海中部发育NW向古海槽,可与四川盆地高发现的古海槽类比,是有利油气勘探区。根据重磁资料推断受拉张构造作用,南黄海中部强磁性的刚性基底发生裂解,形成多个块体,在块体之间形成古海槽,在古海槽内发育了厚度巨大的中、古生界。根据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成果,古海槽是海相油气勘探最为有利的区域,南黄海中部的古海槽具备与四川盆地几个重要古海槽相似的油气地质条件,这一新认识为南黄海地区海相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3.成果意义
南黄海南部航空重力调查填补了海陆过渡区重力资料的空白,获得了一批新的地质认识和发现,为解决海陆地质构造衔接问题提供了基础资料,有效支撑服务了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和海域油气资源调查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张婉 张玄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