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2019蜀山·南七里城市更新论坛,在南七里热锻车间内拉开帷幕。来自历史文化、城市治理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劳模等,齐聚一堂探讨时代更迭下的文化驱动力,为蜀山区城市更新贡献智慧与力量。下一步,蜀山区将整合望江路沿线老工业厂区资源,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城市更新论坛 为品质“生长”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由蜀山生态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稻香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及金隅地产合肥公司协办。
论坛现场,群贤毕至,讨论氛围热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与建筑文化中心主任郑淮兵,以及现任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等知名学者,分别从建筑艺术和文化历史角度解读“城市更新”内涵。
“城市更新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晓刚与众人分享创新驱动下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他认为,近年来蜀山区在推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中,融入“工业记忆”、“生态乡愁”等情感要素,文化创意成为老工业转型“点睛之笔”,艺术空间、休闲乡宿等不断涌现。
本次论坛选址在南七里的热锻车间,它的前身是合力叉车厂的老厂房,如今已经转型颇具名气的文创空间,是城市更新的缩影。稻香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玲介绍,“我们还邀请到全国劳模张学勤结合亲身经历,重温那个激情澎湃的工业时代,提炼出蜀山人砥砺奋进的“匠人”精神。”
从工业厂房到热锻车间 “文艺复兴”破题产业升级
合肥叉车厂、锻压厂、变压器厂、轴承厂。。。。。。从1958年起,望江路沿线逐渐成为合肥市重要的工业集聚区域,聚集了一系列的工业支柱企业。 60多年他们为合肥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见证了城市更新的历史。
2015年5月,54米高的合力大厦爆破拆迁。仅仅几年时间,这片合肥老工业时代的地标建筑,因文创“赋能”得以新生。改造而成的“南七里热锻车间”,举办过国家地理129周年经典影像展、“热锻车间·樽碑而生”当代艺术展等多场高质量艺术展览,成为合肥人追逐艺术的“爆款”打卡地。国际影像展、阅读分享会、文创沙龙等一大批高质量策展,滋养了城市的品质内涵,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潜移默化作用。
“保留、改造、赋能工业遗迹,延续城市肌理和人文精神,既是传承时代记忆的现实需要,也是新时期蜀山品质化建设内在要求。”蜀山生态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文安表示,老工业遗址留下的钢铁或红砖、开阔高耸的苏式厂房,被历史“包浆”出斑驳的美感,仿佛城市天然的艺术基因,成为举办各类型的文化艺术展示提供了绝佳场地。
热锻车间的成功转型,为老工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蜀山区将以“文艺复兴”为题,探索城市更新新起点。
整合老工业厂区资源 打造特色文化街区
未来,蜀山区拟整合金寨路与潜山路之间约3公里道路沿线的老工业厂区资源,打造一条具有地标意义的特色文化街区,续写老城新篇。
“众所周知,蜀山区聚集了全市70%的科教资源,南七老工业区的中心位置、历史印记,能聚集大量的文创高端人才。”姜晓刚认为,蜀山区整合老工业厂区,打造文创街区具备非常有利的条件。
“我们的思路是修缮而不是拆除、是延续而不是改变,致力于创造一个融合了居民集体记忆与活力生活的社区空间。”苏文安介绍。
据了解,初期拟依托原叉车厂厂房改造的南七里等老厂房、老宿舍区,从提升社区服务、植入商业业态入手,重构厂房空间及提档外立面设计,增加老工业记忆的小品建筑等,打造望江路上的特色文化街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城市与建筑文化中心主任郑淮兵表示,城市更新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课题,需要摆进时代,立足长远。“蜀山区的城市更新实践,为老工业厂转型升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一步出版社将收集整理,写进《城市生长与更新改造》图书。(孙凯箭、刘晓朦、刘亚萍)
(责编:金蕾欣、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