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重庆3月1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田文生)重庆市政府整合5个市级公共资源交易机构成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后,没花一分钱财政资金就建起了全国一流的交易场地、交易系统和服务体系,节省财政资金投入约8亿元,每年还为财政和社会增收节支上百亿元。
今天,重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业军作出了上述通报。他介绍说,交易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减少了3个事业单位性质的交易中心和107名财政供养人员,减轻了财政负担。
独立的第三方平台,
收费更低,投诉更少
周业军介绍,2016年,重庆市政府整合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机电设备招投标、土地及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五个市级公共资源交易机构,成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由重庆联交所集团承担相应职责职能,在全国率先走出了“政府强监管、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路子。
“平台从相加走向相融。”他介绍说,整合后,中心推动五大板块从“物理相加”走向“化学相融”。一个服务场地,所有服务事项实现“一门受理”“一窗通办”,市场主体办事更省心省力;一套服务规范,制定了平台服务规范、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服务标准,形成了235项服务规范体系,让市场主体看得懂、社会能监督;一套收费标准,连续两年下调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收费,整体降幅达80%以上,累计减少收费约3亿元。
“推行此项整合改革后,管办分离更彻底,市场监管更有力。交易平台是真正独立的第三方平台,厘清了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边界。”他表示,这种制度设计让政府监管更公正、更有力,交易平台的市场自律更严格。近两年,有关市级平台的交易投诉不到10件,且多为与中心无关的误投诉,未发现一例违规违纪行为,根本扭转了平台整合前举报投诉集中高发的局面。
投行化服务,
国有资产项目竞价平均增值超过20%
周业军表示,整合改革让市场化特点更突出,资源配置更有效;企业机制更具效率,内在活力得到激发。实行企业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用工分配机制和绩效考核管理,比事业单位平台更具效率与活力。
推行整合改革后,市场作用有效发挥,在产权交易开展项目尽职调查,为转让方提供交易策划、制订转让方案、市场顾问等投行化服务,国有资产项目竞价增值平均达到21.3%,国有资产招租项目平均溢价率达到45.7%。
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股权转让项目,通过专业的市场化营销和网络竞价,促进项目以39.39亿元成交,比挂牌价16.03亿元增值23.36亿元,比股权对应净资产3亿元增值36.4亿元,溢价13.2倍,实现了国有资本高溢价回收退出。
市场化交易方式还延伸到区县,大量地方资产、特许经营权得到盘活,提升了地方财政收益,2018年为区县财政增收2.1亿元。如云阳县城区预拌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经营权496%高溢价率成交,打破了云阳县仅有4家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垄断价格的局面。
同时,市场开放度、影响力有效提升。承接了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电子招投标试点任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世行项目电子化交易,联合湖北恩施开展异地评标,提升了招投标质量,携手成都铁路工程建设监管局推动西南片区铁路建设工程招投标进入重庆市交易;作为西部地区唯一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合建设,开发运营中西部唯一一家加工贸易废料交易平台,推动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和污染减排激励约束机制落地,增加生态补偿收入;与30多央企集团公司以及开展资产交易合作,吸引了成都军区资产处置项目、长江上游航道资产项目入场。
改革后,交易从线下走向线上。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从依托有形市场向以电子化市场为主转变。目前国有资产、矿业权、碳排放权、排污权已全面实现网上交易,全流程电子招投标交易及监督系统在30个区县完成部署。全部投用后,预计招投标成本下降60%,每年将为市场主体节支3亿元,有力降低社会交易间接成本。
交易参与方可通过视频同步了解监测现场情况
防止猫腻,
能对围标串标线索进行智能分析
针对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中的一些备受争议的“猫儿腻”问题,重庆的此项改革也做出了一些探索,让管控走向智能化。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人脸识别、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引入平台建设和管理中,打造公平交易环境,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为政府监管提供有有力支持。
一是交易场地实现智能管控。利用生物识别技术、物联网技术,对不同市场主体以及评标专家进行分类管控以及定位追踪,实时显示并刻画市场主体、评标专家行动路径,物理隔离评标专家和代理人员。安装近700个高清摄像头、300个高清拾音器,功能区域全覆盖、无死角,音视频数据同步集成于场地智能管控平台,不能修改;在评标室全面应用云桌面技术,实现对开评标过程的精准还原。加强专家信息保密管理,专家抽取和名单打印设在封闭区域,抽取终端系统智能通知评标专家,专家名单提前十分钟密封打印,并直接进入评标区,整个过程全程监督监控。
二是关键信息实现智能加密。针对招标文件下载信息、质疑人信息、投标信息(含保证金交纳信息)、评标专家信息等处于保密期的信息,依托云平台建立四重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配置堡垒机控制主机访问权限,业务电脑实行云桌面统一控制,堡垒机、系统日志自动记录所有登录的访问信息、操作过程,并全程留痕,一旦发生数据篡改或内部泄密事件,可迅速锁定登录用户、登录时间、访问内容、操作过程等信息。取消传统的投标报名环节,市场主体自主下载招标文件,防止潜在投标人信息提前泄密。
三是围标串标线索实现智能分析。建成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系统(一期),从投标文件特征码与雷同性、市场主体关系、投标人抱团、投标报价离散度、异常中标率四个维度进行深度分析,强化对工程招投标领域围串标行为的智能识别,为检测围标串标陪标违规行为、实施精准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