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2日,央视《新闻联播》在专题【“十三五”成就巡礼】中,以《我国已建立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题,报道了来自黔西南州安龙县的韦顺水代表贵州省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比赛的情况。介绍了以黔西南州和宁波市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搭建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促进地区发展、加强贫困人口就业基础,展现全国职业技能培训成果。13日,《新闻联播》播出新闻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盘活资源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黔西南州兴仁市为典型,详细介绍了该市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走产业发展路子。
在12日的《新闻联播》中说到,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已建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者需求的培养培训体系。

首届全国技能大赛正在广州举行,来自贵州省安龙技工学校的学生韦顺水参加塑料模具工程项目的比赛,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浙江宁波技师学院对口协作安龙班的学生。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贵州代表团参赛选手韦顺水说:“我在2018年9月份通过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来到宁波技师学院模具专业学习,学校为我专门制订了一个单独培养方案和成立了专业的教师团队,如果没有老师们的培养,我不可能站在国赛的赛场上。”

韦顺水在宁波求学的经历只是宁波技师学院技能对口精准帮扶的一个缩影。2018年至今,已有71名来自贵州黔西南州的贫困学生进入宁波技师学院学习,20%以上的学生获得了校级、市级的技能奖项。技工院校已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蓄水池”与技能扶贫的“主战场”。

在13日的《新闻联播》中介绍到,贵州省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黔西南州兴仁市鲤鱼村地处珠江上游,生态条件好,山泉水资源丰富,是附近约3万人的饮用水源地。然而过去没能合理开发利用,六成的泉水只能白白流走,村民的收入也一直上不去。“搞传统的种植业,只能勉强达到温饱。”兴仁市鲤鱼村党委书记杨建平说。

守着绿水青山不见金山银山,一度让当地政府十分困惑。如何发挥绿水青山的经济效益?经过调研,当地确定了因地制宜走产业发展的路子,2011年村里引进了一家矿泉水生产企业。鲤鱼村村民梁从敏说:“之前我们没有想过这里的水能做成矿泉水来卖钱,现在我们在这里能够办水厂,我们也可以在这里上班赚钱,一个月都能赚到3000多元,还算可以的了。”

现在,鲤鱼村的矿泉水卖到了上海、江苏等地,年产值近亿元,辐射带动了3000人就业。而为保护生态,村里为水厂划定一条生态红线。兴仁市鲤鱼村矿泉水生产厂负责人孙礼康说:“我们每年生产15万吨矿泉水,这个量只占水源的5%。”

生态红利的持续释放让鲤鱼村尝到了甜头,在此基础上,鲤鱼村又引入了生态种养业、生态旅游等16家绿色无污染企业,村民在家就近就业或者办农家乐,如今年人均收入过万元,村里近60%的家庭买了汽车,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旺季的时候,每天还是有五六十位客人,收入每年有十四五万左右。”当地农家乐经营户龙兴琼说。

上个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贵州省生态产业发展机制、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整治等14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榜,成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路言斌介绍:“目前,贵州的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2%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居全国前列。”

来源: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陈安彤 文国坤 姚廷婷
本期审稿:魏浩然
值班主任:郭连军
黔西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微博:@中国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国黔西南
APP:北纬25°的黔西南
数字报:http://www.qxnrb.com
官网:http://www.zgqxn.com
邮箱:zgqxnw@163.com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