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生资源网 - 再生资源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去世,为何日本再无管理大师?
L.biz | 商业搜索

“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去世,为何日本再无管理大师?

信息来源:ziyuan.biz   时间: 2025-07-01  浏览次数:3

(节目录制于2022年9月1日)

前两天,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去世,他是日本企业家中的传奇人物,27岁时创立了京瓷,52岁时创立第二电电,这两家企业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他是世界上唯一个创立了两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家,到稻盛和夫78岁高龄的时候,他还临危受命,让处于破产边缘的日本航空起死回生。作为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他的经营理念、管理哲学一直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与稻盛和夫齐名的还有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这四个人一起被称为日本的“经营四圣”,他们一起创造了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

但随着最后一位稻盛和夫的去世,日本企业曾经的辉煌彻底成为了历史,大师一去,再无大师,如今的日本,经济萎靡不振,企业活力匮乏,再也没有出现像“经营四圣”那样的管理大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从稻盛和夫的三次传奇经历,以及背后的日本经济政治环境,分析分析日本后来为什么没有再产生管理大师?以及日本社会将会走向何方?

这篇文章将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稻盛和夫创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以及当时日本50年代末开始的“岩户景气”。

第二个部分,稻盛和夫创立日本第二电话电报株式会社,以及日本80年代的自由主义改革。

第三个部分,稻盛和夫在2010年重整日本航空,如此使之起死回生,以及泡沫危机后的日本经济。

第四个部分,日本为什么再不能产生管理大师。

01

首先是第一个部分,稻盛和夫创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以及当时日本50年代末开始的“岩户景气”。

稻盛和夫出身日本九州鹿儿岛地区一户平民家庭,古时候这个地方被称为萨摩藩,盛产海军,这里的人民风彪悍,性格不屈不挠。稻盛和夫呢,作为家里次子,下面还有好几个弟弟妹妹,本来上初中的时候,就准备直接辍学工作,还是老师反复劝说,才让他好不容易上了高中和大学。等到大学毕业之后,正好朝鲜战争结束,经济上战争景气结束,就业比较困难,稻盛和夫差点找不到工作,后来机缘巧合才在一家名叫“松风工业”的公司谋到一份差事。

但这家公司对待新人非常不友好,条件非常差,工作上还有很多的困难,同一个宿舍的几个同事全部离职,就连稻盛和夫也一度报名了日本自卫队,准备离职去当兵,不过,最终他还是坚持下来,转而全身心地投入新型陶瓷材料的研究,很快,成果一个个纷至沓来。他领导的特瓷科,成为松风工业唯一给公司盈利的部门。

不过,松风工业对稻盛和夫的偏见很快就让他离开了。日立公司给松风工业下达陶瓷真空管的试制订单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稻盛和夫领导的特瓷科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新上任的技术部长非常瞧不上二流学校毕业的稻盛和夫,粗暴地责问:“你到底懂不懂新型陶瓷?”还很不耐烦地下达最后通牒,“看起来,凭你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我会让其他人来做,你就不要管了。”当时年仅27岁的稻盛和夫血气方刚,直接提出辞职。

提出了离职之后,稻盛和夫下面的七个同事表示,如果他辞职,不如自己创业,大家跟着他一起干,就连稻盛和夫原来的上级青山先生也支持他,于是几个人歃血为盟,稻盛和夫还拿着小刀划破手指,签了一份血书。稻盛和夫平时的好人缘和对待工作的努力帮了他一把,公司开业之前,西枝先生为了贷款给稻盛和夫,还抵押了自己家的豪宅,西枝夫人非常无奈的说:“一个男人这么欣赏另一个男人,我有什么办法呀。”就这样,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1959年,他的京都陶瓷就挂牌成立了,从此,稻盛和夫开始自己创业。

一个人的命运,不光要靠个人的努力,更要看历史的进程。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神武景气”结束,“岩户景气”开始的阶段,“岩户景气”是从1958年开始到1961年的12月结束,持续了42个月的经济景气,和“神武景气”、“伊奘诺景气”一起被称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大景气时期,也正是在“岩户景气”时期,日本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要让国民收入在10之内翻一番,果然,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日本平均每年保持了10%以上的经济增速,日本人的人均收入也迅速增长,1960年到1966年,日本的人均收入增长了1.3倍。

在60年代,日本工业化速度特别快,10年时间,钢铁产量增加了4.7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到60年代中期,日本城市化率达到了67%,而就在1964年,日本举办了东京奥运会,这场奥运会也标志着,日本从二战废墟中重新站了起来,民族重新崛起,后来很多日本人都非常怀念那一时期,那一民族崛起的时刻无疑让人格外激动。稻盛和夫就创业在这一时期,赶上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赶上了日本电子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成就了他的京瓷。

02

第二个部分,稻盛和夫创立日本第二电话电报株式会社,以及日本80年代的自由主义改革。

等到1984年,稻盛和夫又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挑战,创立日本第二电话电报株式会社,进军通信行业。当时的日本通讯行业由政府主导,基本只有一家日本电信电报公司这家垄断企业,这家国企巨头实力雄厚,员工多达33万人,固定资产上万亿日元,年服务收入高达4万亿日元,而当时稻盛和夫的京瓷每年的营业额才3000多亿日元,员工也不到1.2万人,所以,在社会舆论眼中,京瓷想要挑战日本电信电报公司,是自不量力,必败无疑。

日本的通讯行业由于长时间垄断经营,所以国内长途费用相当高,每三分钟话费就能达到几百日元,普通人根本承担不了,稻盛和夫的京瓷因为业务需要,每年在这一块有巨额支出,所以稻盛和夫就一直非常关注通信行业,最早从60年代去海外拓展业务的时候,就发现相比日本通信费相比国外贵得多,萌生出了进军通信行业的想法。

但京瓷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根本没有通信行业的经验,而且,如果要进入通信行业,初步测算大概需要1000多亿日元的前期投资,建设周期很长,即便是这些都做好了,还需要好几年时间积累用户,跨行业的难度可以说非常大。

面对这种风险,稻盛和夫那段时间天天辗转反侧,一方面觉得市场广阔,但同时也担心一旦投资失误,将耗尽京瓷公司二十多年的利润积累,最终功亏一篑。

最后经过半年的反复考虑,他最终下定决心,稻盛和夫说:“在通讯领域,我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一无所有。如果我在这个领域内挥动令旗,取得成功,就能证明经营哲学的威力。仅仅依靠哲学,就能造就这么大的事业,既是对我后半生的挑战,也能证明哲学这个武器的力量。反过来,如果我失败了,就证明仅靠哲学是不能经营好企业的。”

就在进军通信事业之后,日本国有铁路公司和日本道路公团也相继宣布,分别在已有的国有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铺设光纤电缆,并极力排斥第二电电,根本不与第二电电共享线路。

谁知道,反倒是因为对手的排挤和打压,第二电电却因祸得福,第二电电不得不投入巨资,在山顶上架设抛物面天线,开辟覆盖日本全国的微波通讯网。本来是无奈之举,恰巧顺应了无线通信的世界潮流,使得第二电电比其他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提供通信服务,尤其是没有铁路和公路到达的山区、湖泊和岛屿,能提供比其他三家电信企业更好的通讯服务。后来,随着以手机的更新迭代,第二电电得以飞速发展,最终成为日本最大的通讯巨头。

在这一阶段,稻盛和夫的机会来自于当时影响全球的自由主义思潮,80年代,一场由里根和撒切尔夫人领导的自由主义改革遍及全球,1980年上台的铃木善幸首相第一次提出“无须增税的财政重建”,成立了临时行程调查会,这个组织除了研究财政重建之外,还提议将日本国有铁道、日本电信电话公司以及日本专卖公社,就是垄断盐和烟草专卖的企业,准备将这三大国营企业转为民营,向民间放开铁路、通讯、烟草等行业。

1982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就开始了国营事业民营化,推动垄断日本通讯的日本电信电报公司民营化,于1985年颁布《电信事业法》,将该公司开始转为民营,根据修改后的法律规定,日本电信电报公司变为股份公司,并允许其他企业自由参与通讯行业。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于全球自由化的深入,在这种压力之下,日本政府在国营事业民营化的同时,也开始了金融自由化,从此,日本股市、房地产开始暴涨,自由化带给日本机会的同时,也让日本陷入了深渊,80年代,可以说是日本社会最后的辉煌时期,也是最后的疯狂时期,也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稻盛和夫才敢于跨行业,并以小博大,开始一轮蛇吞象的扩张。

03

第三个部分,稻盛和夫在2010年重整日本航空,使之起死回生,以及泡沫危机后的日本经济。

日本航空曾经是全球第三、日本第一的航空公司,是日本“战后经济繁荣的象征”。但是由于机构臃肿、体制僵化等弊端,加上市场意识淡漠,经营业绩越来越差,等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日本航空终于承受不住了,到2009年,日本航空负债257亿美元,不得不申请破产,公司股票也因为停止交易而退市,成了日本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件,这个事情震惊了日本。为了挽回大和民族最后的脸面,鸠山由纪夫政府邀请稻盛和夫来重整日本航空,在鸠山政府的三顾茅庐下,稻盛和夫以78岁的高龄出任日航的CEO。

其实,在稻盛和夫出任日本航空CEO之前,向日本政府提了几个条件,第一个是缩小规模,减少日本航空的社会公益责任,一些没有效益的边远地区业务必须取消,一些国际航线也取消掉。第二个降低成本,日本政府要给日本航空燃料提供补贴。第三个金融支持,银行必须给日本航空提供贷款,延期偿还到期债务,将日航每年必须支付的3300亿日元累计利息,压缩为每年支付1000亿日元。 

其实,导致日本航空破产的直接原因就是资金不够,日本的银行看到日本航空产生信用危机,不愿意贷款给它。而根本原因,则在于日本航空的体制僵化、社会责任过多,主要就是日本航空最大股东日本政府导致的。

稻盛和夫上台之后,就朝着这几个方面对日本航空进行改革,很快,日本航空就起死回生了,创造了盈利世界第一、准点率世界第一、服务世界第一,三个世界第一的所谓奇迹,让全世界都为之折服。

但实际上,但凡是奇迹,背后多半是新瓶装旧酒,日本政府为了支撑衰退后的地方经济,兴建200多个利用率极低的地方机场,为了维持这些机场的运营,日本航空承担着全国60%以上偏远地区的航空交通运输任务。等到稻盛和夫出任CEO的时候,这些地区业务就全部取消了,而日本航空的补贴呢,则是越来越多,日本政府专门为日本航空提供了6000亿日元的燃料储备费,以应对发生在世界各国的现金交易。

这种扭亏为盈,拿着政府补贴,但是不承担社会责任,赚钱归自己,稻盛和夫实际上不过就是玩了一个把戏。等到日本航空稳定之后,他很快急流勇退,坚决拒绝连任,明眼人都知道,这种游戏总有玩不下去的一天,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稻盛和夫对日本航空其他方面的努力,比如体制、服务等方面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

不过,就算“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再厉害,也无法挽救日本社会的整体下沉,从1991年到2003年,以GDP衡量的日本经济年增长率仅为1.1%,而2000年到2010年的平均实际增长率约为1%,两者都远远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等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2011年东京地震和福岛核事故,日本经济更是进一步衰退,债务也也来越庞大,日本债市也和美国股市、中国房市一起,被世人称为全球三大泡沫。

日本企业也在这一时期不断衰败,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的丰田、索尼、松下、夏普和东芝这些公司在全球都是处于主导地位。1989年,全球市值前50名的公司中,有32家是日本公司,到2018年,却只有丰田一家公司能勉强撑撑门面,日本企业效益可以说是每况愈下,许多日本公司用临时工取代了大部分员工,这些临时工几乎没有任何工作保障,福利也更少,到2009年,这些非传统雇员已经占劳动力的1/3以上。日本人的工资水平也是一直停滞不前,2010年的家庭收入已经降到了1987年的水平,日本航空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破产,这样的局面,又岂是一个稻盛和夫能够改变的。

04

第四个部分,日本为什么再不能产生管理大师,以及日本社会将会走向何方。

过去的日本企业是如此辉煌,诞生出了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这些享誉世界的管理大师,但是我们再看看现在,从日本经济衰退之后,日本就再也没有诞生这样的人物了,这其中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日本经济大环境不好,更重要的是,日本企业在成熟之后的故步自封,变革精神的缺失,垄断导致管理能力的需求下降。

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曾经成功的经验,在之后很可能会成为制约它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比如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的发展道路,是它崛起为工业强国的重要推动力,但同时也是它解体的重要原因。同样的道理,一个不能不断革新,不断发展的体制,最终只会导致一个企业陷入僵化,日本的企业就是这样。

曾经,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是日本企业管理方面的三大神器,在二战之后开始建立并完善,对战后日本经济腾飞贡献巨大,被冠以“神器”、“支柱”之名。这种“家族式”的劳资关系,让日本人认为企业是一个家庭,老板就是家长,家长肯定会考虑员工的健康成长和工资福利,员工只需要好好干活,大家庭好了,家长自然会给员工涨工资涨福利。但这种超稳定体制,最终也导致日本在如今失去三十年里的不断衰落。

20世纪50年代,年功序列工资制在日本广为流行,效益显著,特别是最大限度稳定企业,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随着经济发展,这一制度的弊端开始出现,最严重的问题是工资收入不能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绩效,这就使得员工之间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有活力的年轻人因此缺乏奋斗的动力。

终身雇佣制则是基于“有恒业者有恒心”的心理,企业创造类似家一样的环境,以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这项制度由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提出,随后,被大多数日本企业仿效。但是终身雇佣制的弊端也很明显,随着工龄的变长,员工没有了危机感,过于稳定安逸,就容易得过且过,没有进取心。而且,当企业面临大规模结构调整的时候,受到劳动力成本较高和劳动力老化的影响,根本无法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也不能进行创新发明,所以日本在九十年代之后,很少能跟上产业发展浪潮,互联网经济、新能源汽车,日本一个个的错过。

还有企业工会制度,在日本社会,工会被认为是企业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在于保持劳资双方的平衡,让工人在面对企业的时候不会处于弱势地位,工会可以代表工人集体打官司。但工会的出现同样也制约了日本企业的发展,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企业想要精简开支,降低工人待遇,就会很快遭遇工会的拒绝,比如稻盛和夫的京瓷,在石油危机的时候,经济下行的环境中,工会更是强硬的要求京瓷给员工涨薪,这显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我们在看纪录片《美国工厂》就会发现,工会的出现,一方面确实给工人带来了不少福利,同时也让企业经营效率越来越差,这也是美国制造业不断衰落的原因。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财阀垄断。我们老是说韩国财阀厉害,但实际上,日本财阀比韩国财阀更厉害,日本有六大财阀集团,三菱财团、三井财团、住友财团、劝银财团、富士财团和三和财团,日本只要叫的上名字的企业,大多出自这几个财团,或者是有这几个财团的投资。日本20%的就业人口为这六大财团打工,日本社会财富的60%掌握在这六大财团手里。

日本财阀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内部自我满足模式,没有什么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完全靠资本扩张,只要有利润的地方,财阀们会迅速凭借资本的优势进入,并完成垄断。这一方面使得财阀体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社会的创新活力。

财阀们只会渐进式创新,搞精细化管理,就是在局部功能上小打小闹改进一下,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把人的剩余价值压榨到极限,而对于那些有想法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无论资金,还是资源都无法与财阀的子孙们竞争,一旦创业崭露头角就会被收购或者是打压,这就和之前中国互联网巨头非常相似,只要有新的公司崛起,我就收购,或者复制你的模式,然后做到垄断。年轻人创业艰难,那就进入大企业上班,但因为这些大企业只会搞渐进式创新,精细化管理,他们也只能踏踏实实的工作,更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搞创新了。

所以,这样一来,财阀们就锁死了社会的上升空间,而日本政府与财阀关系紧密,对财阀们基本上无所作为,财阀的垄断也就越来越严重,所以日本的年轻人相比中国年轻人来说,更佛系、躺平,甚至直接躺在家里“废宅”,因为根本看不到什么希望。

这几个企业管理制度和日本财阀的垄断一起,让日本如今再也出不了管理大师。

想当初,日本社会无论是在明治维新时期,还是在战后“神武景气”时期,都是那么朝气蓬勃,中国去日本的留学生,无不对此印象深刻,都希望中国能像日本一样,早日崛起,而如今,日本已经变成一个低欲望社会,当初明治、昭和男儿的气魄早已不见,剩下的,只有平成流浪汉的窘迫背影和令和新时代没有希望的未来。

好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稻盛和夫创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以及当时日本50年代末开始的“岩户景气”。第二个部分,稻盛和夫创立日本第二电话电报株式会社,以及日本80年代的自由主义改革。第三个部分,稻盛和夫在2010年重整日本航空,如此使之起死回生,以及泡沫危机后的日本经济。第四个部分,日本为什么再不能产生管理大师。

纵观全球所有的发达国家,日本极有可能是第一个倒下的那个。俄乌战争之下,大宗商品和原材料涨价,让能源和原材料完全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越来越差。此外还有美国加息,日本名为盟友,实际上就是别人的经济殖民地,每次加息都是对日本的一次吸血,而日本呢,在财政赤字化之下,每年有将近一半的财政收入都用来支付债务利息,如果日本跟随美国加息,那么日本的财政收入将大多用于偿还债务,而如果日本不加息,那么日元将会不断贬值,资本也将抛弃日本。现在,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都在死死盯着日本,都在赌日本不会持续量化宽松,看空日本经济。最后,就是中国新能源(600617)汽车的突飞猛进,之前有一部电影叫日本沉没,影片中,日本马上亡国,联系中国,希望中国接收一千万日本人,中国不肯,于是日本以丰田和本田为代表,换取了中国支持。

从这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日本人心中,汽车产业才是日本最值钱的东西,但是日本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太慢,也选错了氢能源的赛道,这就直接导致日本在汽车产业上已经没有了机会。在某些方面,日本甚至还不如欧洲,在全球衰退到来的事后,日本很可能是最先倒下的那个。

文章来源:根据喜马拉雅《小马哥财道》录音整理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体验理财魔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马马道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再生资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